................
臨海市東塍鎮洞橋村是遠近聞名的“粉絲村”,當地村民通過組建合作社的模式擴大這一傳統產品的影響力。目前,台州農民專業合作社已發展到5000多家。陶宇攝

■核心提示

從原來的提著籃子、挑擔沿街叫賣,到現在持著“綠證”進出市場,台州農民的市場角色,正在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。

品牌農業方興未艾,傳統農業生產模式在台州大地發生巨變:農業效益不斷提高,農民收入不斷增長,現代農業漸發展為主旋律。

潮平兩岸闊,風正一帆懸。台州農業已駛入了發展的快車道,就像一個朝氣蓬勃的陽光少年,激流勇進,奮發有為。

新“夸父”逐日種“金瓜”

夸父逐日的神話故事眾所周知。然而,在台州大地上,不斷湧現出一批新的“夸父”——他們追著太陽種西瓜,硬是把普通的西瓜種成了發家致富的“金瓜”。

回憶往昔,溫嶺箬橫鎮西瓜合作社社長彭友達感慨萬千:“在用大棚種西瓜成功之後,我就想到了反季節種植。可惜浙江的冬天濕冷,初春也冷暖不定,反季節種的瓜品質難保證,產量也不高。”

此時,彭友達想:何不到冬季氣溫較高的廣東等地種西瓜呢?

想到就乾。1998年,彭友達帶著溫嶺35名種瓜能手前往廣東,邁出了溫嶺瓜農在外地“開疆闢土”的第一步。

自此以後,廣東、廣西、雲南、海南……在彭友達的帶領下,台州8萬多新“夸父”的種瓜路線匯成了一支向南追太陽的大箭頭,瓜藤蔓延至13個省。

2006年,彭友達甚至還追著太陽到了緬甸,種下了6000多畝西瓜。

種西瓜20餘年,溫嶺箬橫鎮西瓜合作社社長彭友達一直很忙。忙著配置新的滴灌設備,忙著去泰國談土地承包事宜……但他說,和創業初期相比,現在工作輕鬆許多,生活質量提高了。“這不僅僅是我一個人的感受,而是300多名社員的共同體會。”

彭友達說,以前和社員們一邊忙著種西瓜,一邊拓展市場,忙得分不開身。而現在,社員們角色轉變,不再“兩頭忙”了,生產和銷售分開,各司其職。以前,社員們年收入有一兩萬元就很不錯了,現在社員平均年收入超過10萬元,高的甚至一年能賺30多萬元。

他說,如今種植基地達100畝的都配置了兩輛車,一輛工具車用來買菜、添置生活用品等,另一輛越野車用來方便社員外出考察交流和旅遊等。

“去年,我們合作社年銷售額達2.3億元,純利潤約5000萬元,這些變化都是合作社帶給我們的。”彭友達說,合作社的成立讓“抱團取暖”的散小農戶受益良多,合作社規模大了,就是出去承包土地、拓展市場都方便很多。“我們在全國50個地區設立了專賣店,憑藉這個銷售網絡,冬天可以'南瓜'北運,夏季能夠'北瓜'南調,合作社的西瓜從來沒有滯銷過。”

隨著台州農業的發展,一個個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如雨後春筍般迅速發展起來,搭起了“小生產”與“大市場”之間的金色橋樑。溫嶺箬橫鎮西瓜合作社的成功,不過是台州5000多家農民專業合作社的一個縮影。

記者從市農業局了解到,截至去年,台州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社帶動50多萬戶農戶,全市農民專業合作社經營總收入56.49億元。其中,產業內容包括柑橘、蔬菜、楊梅、水產等40多個主導特色產品,成為產業化鏈條上連接農戶與企業、農戶和市場的新主體。

擁有17個“中國特產之鄉”

在市場經濟條件下,勞動果實並不直接等於通用財富。農民或貧窮或富裕,更多取決於市場。但市場帶來的並非總是福音,對於高度分散的小農經營,想要在社會化的大市場中占得一席之地,就得依靠品牌。

溫嶺“玉麟”西瓜、湧泉“忘不了”蜜橘、三門“旗海”青蟹……一大批樹上掛的、水中游的、地上種的台州農產品,都“穿”上了品牌的“外衣”,在市場中更加如魚得水。

一直以來,“忘不了”湧泉蜜橘活躍在大眾的視線裡,可真正讓它“紅得發紫”是在去年獲得“中國馳名商標”之後。其中5萬公斤的蜜橘不僅史無前例地賣出了60元/公斤的“天價”,年銷售額也從前年的5800萬元不到迅速“躥”至7680萬元。

“喜人的成績,要歸功於品牌效應的影響。”浙江忘不了柑橘專業合作社的理事長馮貽華說。

馮貽華回憶,去年橘子成熟時,他不斷接到北京、上海和杭州等地的客戶電話,他們是“忘不了”的老顧客,更有通過網上“慕名而來”的。

“10萬斤的高品質蜜橘,短短25天就被搶購一空。”馮貽華介紹,部分客戶還一次性購買了1000箱(約5000公斤)。

三門青蟹、仙居楊梅、臨海蜜橘、玉環文旦、溫嶺西瓜……不難發現,台州的品牌農業具有明顯的區域特色。可嚐到甜頭的台州農民,並沒有就此止步。

為了讓更多農產品受惠,仙居縣出現了一個“仙居初品”的品牌。只要持有“綠色、有機”認證的仙居當地農產品,在經農業部門同意下,均可以戴上“仙居初品”的“帽子”。

“'仙居初品'的出現是為了最大限度包含仙居所有達到綠色有機標準的農產品,從而帶動我們仙居縣的農業經濟發展。”仙居縣農業局產業科科長鄭方勇說,目前“仙居初品”品牌下約有60個農產品,年銷售業績達到了預期的目標。

長期以來,台州的品牌農業建設碩果喜人。

記者從台州市農業局獲悉,截至去年年底,我市農產品商標註冊總數約6779件,其中省著名商標48件,地理標誌證明商標總數19件,居全國地級市第一。

市農業局科教與農產品質量指導處處長包宏進告訴記者,品牌已經成為我市農業產業發展的一個重要內容,在區域品牌創建上,我市17個農產品規模生產地獲“中國特產之鄉”稱號。

組織化生產成就特色農業

一年之計在於春。眼下,台州大地到處生機勃勃,一片繁忙。山川田野之間,那滿川的溫棚在陽光下熠熠生輝。

市農業局綜合調研處副處長吳憲告訴記者,素有“工業城市”美稱的台州,也是個“農業大市”,每年GDP農業增加值一直居於全省第三位、長三角地區第四位,之所以能拿到這樣的成就與農業組織化程度的突破息息相關。

以農民合作社為代表的農業經營主體,通過抱團經營合作的方式,讓農民敢於“叫板”市場,也懂得如何在市場中求生存謀發展。

採訪中,我市多位業內人士都以“孟不離焦,焦不離孟”來形容農民專業合作社和品牌的關係。

台州農民在“合作社里掏股金”,台州的做法可謂領先一步,“掏”出了新花樣,在全省乃至全國都產生了影響。

與此同時,我市的農機化服務也在全國領先。

據了解,全市農機服務專業合作社總數達50家,服務面積40萬畝,年經營收入達3800萬元。

另外,農民信箱的推廣應用,休閒農業的蓬勃發展等等,這些無一不在向世人宣告:在風起雲湧、百舸爭流的發展態勢下,我市農業的發展道路已越走越寬,越走越好,越走越快。

作者:蘇佳佳 責任編輯:楊能勇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just0071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