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....................
工商時報 【顏嘉南】
 ■肯亞正以組織培養的方式提升香蕉產量,這也是全球企業邁向永續發展的一環。

 ■The quest to build a better banana is about more than boosting fruit production. It's an iconic subplot in the worldwide push for corporate sustainability.

 肯亞的農業研究院堪稱香蕉的天堂,每天有16小時充足的人工日照,培養罐充滿香蕉生長所需的各種養分,青綠的香蕉嫩芽在培養罐中繁茂生長,這個無菌的環境也沒有危害香蕉的病源體和線蟲動物。

 這是美國新聞記者比傑加(Alan Bjerga)在「無止盡的胃口:商品賭場如何引起飢餓與動盪(暫譯)」(Endless Appetites: How the Commodities Casino Creates Hunger and Unrest)一書中,描述肯亞正在打造永續香蕉樂園。

 組織培養 提升香蕉產量

 穆莉(Susan Muli)是肯亞農業研究院的研究員,她正以「組織培養」(tissue-culture)的方式來培育各個不同品種的健康香蕉種苗,每個培養罐依照日期和品種標示,5個月後再移至實驗室旁的溫控室,排列在7個架子上的培養罐合計能培育出10萬棵香蕉樹,種植面積達200個足球場,並支持將近相同數量的小農場。

 肯亞的香蕉中盤商穆索密(Gerald Muthomi)表示,在全球需要新的香蕉來源的時候,組織培養讓肯亞有機會提升產量。穆索密向農民收購香蕉,再出售至肯亞各個城市。非洲提供全球三分之一的香蕉產量,但在總出口中只有4%源自肯亞,兩者之間的差距即是農民和商人的機會。

 以組織培養香蕉是舊式的生物技術,在亞洲和拉丁美洲不僅普遍,且實驗成效良好,但在非洲尚屬於萌芽階段。據非洲產量生技基金國際組織(AHBFI)表示, 2006年肯亞只有5%的香蕉種植面積採用組織培養,預估到了2016年比重將提升至40%。

 全年都是作物生長季

 非營利組織「美國技術服務團」(TechnoServe)東非水果部門經理(Henry Kinyua)表示,肯亞有一整年的作物生長季,與非洲其他國家相比,相對較穩定的經濟,讓蕉農擁有龐大的機會,不僅能供應當地市場,還有出口的潛力。

 美國技術服務團的口號為「以商業消除貧窮」,該機構與雀巢、Google、聯想、寶僑和嘉吉(Cargill)等企業合作。

 組織培養不單單只是為了提升香蕉產量,這也是全球企業推行永續發展不可或缺的一環。預估到了2050年,全球人口將膨脹至90億人,全球農業綜合企業認為,非洲將扮演餵飽這些人口的重要角色。

 企業參與開發中國家的計畫,是將管理學大師波特(Michael Porter)和克瑞默(Mark Kramer)所提出的「創造共享價值」(Creating Shared Value)理念具體化。2位大師去年在「哈佛商業評論」撰文指出,越來越多企業以腳踏實地的方式經營業務,包括奇異、Google、IBM、英特爾、嬌生、雀巢、聯合利華和沃爾瑪等企業,藉由將企業績效和社會相結合,已採取重大行動創造共享價值。

 全球大型企業體認到,他們應該將業務觸角伸入未來人口所在的地方,這將帶來龐大的成長機會。例如化工巨擘杜邦(DuPont)不僅提供貧困的農民農業知識,還給予他們貸款,協助小農取得足夠的原料。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just0071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